四川中卫北斗科技有限公司

在线咨询
微信

微信扫一扫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信加好友

《功勋》热播背后,航天“大总师”孙家栋真实的人生

发布时间:2021-10-21 12:53

     最近,电视剧《功勋》热映,从开播到现在关注度和热度一直在飙升。该电视剧以功勋人物为原型,用不同的叙事风格,讲述八位功勋人物人生中最精彩的故事。

     其中,《孙家栋的天路》单元于10月12日正式上线,这一单元聚焦“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讲述了以其为代表的中国航天工作者从一张白纸做起,孜孜以求、步履不停地开拓中国航天事业,最终成功将“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的故事。

     “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开启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从1970年到2021年,一代代航天人的梦想正在不停地变为现实。直到现在,中国航天事业仍在太空中不断刷新中国高度,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瞄准北京时间10月16日0时23分发射,三名航天员将搭乘神舟十三号飞船进入太空。

图片

图源丨环球人物

     翻开孙家栋的人生履历,就如同阅读一部新中国航天发展史。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卫星”到“北斗导航卫星”,一个个庞大工程的背后都有他主持负责的身影。

孙家栋是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科学家,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被业界公认为中国的“卫星之父”。自当年钱学森慧眼识珠,向聂荣臻推荐了孙家栋之后,他的名字就和中国航天血肉相连。

01

     孙家栋:“钱学森,绝对是我的恩师啊”

     一提到“钱学森”这个名字,孙家栋现在还是掷地有声地说道:“恩师!绝对是我的恩师啊!”

图片

图源丨环球人物

     孙家栋在苏联学习了6年多,1958年一回国,就被分配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导弹总体设计部,院长正是钱学森。部里设了一个总体组,负责对接和贯彻总设计师的意图,孙家栋当组长。那时国内还不兴总设计师之名,但人人都明白,钱学森就是总设计师。

     孙家栋跟着钱学森做了近10年导弹。1967年7月29日,一位国防科工委的同志告诉他,钱学森已向聂荣臻推荐他负责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工作。那一年,他才38岁。

     “那时候,在美苏的包围下,我们必须要有大国重器,必须要有人造卫星。第一颗上天后,第二步就得解决实在的、急用的问题。所以就做遥感卫星,得拍照、得传回、得把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连同附近海域,都拍得清清楚楚。”

     但这颗遥感卫星发射失败了。1974年11月5日,由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的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在升空后20秒爆炸。孙家栋待在发射场坪的地下室里,不用看测控数据,已经明显感觉到火箭爆炸的余震。“我跑出地下室,只看见沙漠里一片火海,整个脑子一片空白,痛哭起来。”

     11月的沙漠很冷,整整三天三夜,孙家栋和同事在滴水成冰的沙漠里,一寸一寸地找火箭的残骸,把所有的螺丝钉、小铜块、小线头一点点收集起来,查找事故原因。

      最后,他们真的找到了。那是一小段导线,属于火箭控制系统的,表皮完好,可里面的铜丝有裂痕,在火箭发射时受到剧烈震动断开了。“一个裂痕就牵扯到整个航天产品的成败,这个教训太深刻了!”就像恩师钱学森当初所做的那样,孙家栋承担了失败的责任。“从此我们就狠抓质量,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严格的质量管理系统。”一年后,一颗新的卫星腾空而起。

    199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国家为23位“两弹一星”元勋授予功勋奖章。孙家栋和恩师钱学森一同授勋,但在他心中,“我始终是老同志的尾巴,是他们的学生”。

     2009年,在孙家栋80岁生日时,钱学森专门致信祝贺。钱学森在信中说:“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战告捷起,到绕月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您几十年来为中国航天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02

      统领每项工程与系统,被人尊称为“大总师”

      航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每项工程由卫星、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应用等数个系统构成,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总设计师或总指挥,孙家栋则被大家尊称为“大总师”。回顾几十年的工作,孙家栋认为自己“仅仅是航天人中很平常的一个”。他经常说,是中国航天精神铸造了中国第一星,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成就了自己。

图片

图源丨新华社中国新闻书店

     一次发射中,卫星在转运途中不慎发生了轻微碰撞,试验队员们一下子慌了神,谁也不敢保证这会不会对发射造成影响。接到紧急报告后,孙家栋当天就从北京赶到了西昌,一下飞机就直奔卫星试验厂房。了解清楚现场情况后,当时已经快80岁的他马上钻到了卫星底下,对着卫星的受创部位仔细研究起来。

     “卫星没事儿,能用!”孙家栋的一句话,让大家悬在半空的心踏实了下来。

     “搞航天工程,没有好坏,只有成败。要保成功,就必须发扬严格、谨慎、细致、务实的作风。”孙家栋总是这样告诫年轻人。

      曾经有人问孙家栋:“航天精神里哪一条最重要?”“热爱。”他不假思索,“如果你不热爱,就谈不上奋斗、奉献、严谨、协作、负责、创新……”

      几十年来,正是凭着这个信念,尽管从事着充满风险的航天事业,但孙家栋从来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愈挫愈勇。

03

      擅长攻关复杂难题:“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2019年1月,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启了全新的月球背面探索之旅,举国沸腾、世界瞩目。

      国家启动嫦娥一号探月工程时,已经75岁的孙家栋毅然接下了首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的重担。

     大多数人在这样的高龄都功成身退,他却冒着风险出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对于别人的不理解,孙家栋只有一句话:“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2007年11月5日,在嫦娥一号顺利完成环绕月球的那一刻,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里,大家全部从座位上站起来,欢呼雀跃、拥抱握手。而孙家栋却走到了一个僻静的角落,悄悄地背过身子,掏出手绢偷偷擦眼泪。

      “孙家栋无疑是一位战略科学家,总能确定合理的战略目标。”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深空探测和空间科学首席科学家叶培建院士说,在困难面前,他绝不低头;在责任面前,他又“俯首甘为孺子牛”。

       孙家栋的一大长处,就是善于协调各种复杂的技术问题,找到最经济、最合理的解决办法。

       “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航天尖端产品也是买不来的。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航天技术。”孙家栋说。

图片

图源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近年来,孙家栋特别强调要坚持自主创新:“在一穷二白的时候,我们没有专家可以依靠,没有技术可以借鉴,我们只能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今天搞航天的年轻人更要有自主创新的理念,要掌握核心技术的话语权。”

     “中国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跟着党中央,和大家一起共同努力,尽个人微薄之力,把我们国家的事业搞好,真正实现中国梦,富起来、强起来,完成好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孙家栋说。

      

      孙家栋院士充分肯定中卫北斗在北斗领域产业化方面取得的成绩,并就产品和北斗应用的未来发展提出具体希望和建议:    

      一是服务平台要立体研发、服务,并与行业相融提供精准管理,把应用行业做深、做广,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建设作出贡献。    

      二是继续加大产品在“北斗+”的应用研究与开发,促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各领域的产业化发展。如:智能交通、医疗卫生、应急指挥、智慧旅游等领域日益增加的行业需求。    

      三是开发出更多更好的卫星导航方面的核心应用产品,服务社会。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

版权所有© 四川中卫北斗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14007264号-3    技术支持: 竹子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