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运行带来明显影响。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交通运输行业承受着巨大压力,在充分发挥支撑保障作用的同时,行业自身发展也正受到剧烈冲击。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综合运输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在复盘2003年“非典”疫情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客货运输发展带来的影响,并指出未来一段时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应关注的重点,为做好疫情防控和物资运输保障工作提出对策建议。
2月18日,为期40天的2020年春运结束。春运40天,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14.8亿人次,比去年同期下降50.3%。今年春运铁路发送旅客2.1亿人次、同比下降47.3%,公路发送旅客12.1亿人次、同比下降50.8%,水路发送旅客1689万人次、同比下降58.6%,民航发送旅客3839万人次,同比下降47.5%。
与2003年“非典”疫情相比,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呈现死亡率低但传染率高的特点,叠加在春节期间传播,波及人员数量和地域范围更加广泛,因此对客货运输的影响将更加深远。但综合各方面因素判断,此次疫情不会从根本上影响我国交通运输行业长期持续增长的势态。
各种运输方式所受影响差异较大
借鉴2003年“非典”疫情对客货运输影响情况来看,各种运输方式未来一段时间所受影响将各有差异。
铁路客运将在短期受到较大冲击,铁路货运影响较小。铁路运输是我国大众化的骨干客运方式之一,在中长距离具有较大优势。但此次疫情暴发期正值春节假期,与同期相比,居民出行半径缩小,出行意愿急剧下降,对中长距离运输见长的铁路客运影响较大。为配合疫情防控,5次出台火车票免收退票手续费措施,这也是客运量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参考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疫情对铁路客运带来短期冲击影响。在“非典”公开防治阶段(2003年4月至6月),铁路客运量同比降低36.7%。极端情况下,铁路客运量在5月同比降低62.5%。在“非典”疫情结束后的一个季度内(2003年7月至9月),铁路客运量的同比降幅缩窄至3.9%。在2003年10月至12月,铁路运输出现明显的补库存现象,客运量同比增长3.6%,与之相比,2002年同期,铁路客运量同比仅增长1.9%。受低基数影响,2004年上半年,铁路客运量同比增长26%。2004年下半年,铁路客运恢复常态,客运量同比增长5%。
在“非典”疫情期间,铁路货运量受影响较小,铁路运输的货物主要为煤炭、钢铁及矿石等大宗商品,其波动主要与上游原材料的周期相关。2002年、2003年、2004年,铁路货运量分别同比增长4.6%、6.5%、9%。其中,2003年上半年、下半年,铁路货运量同比增速为4.8%、8.2%。
类比“非典”疫情期间铁路运输影响情况,预计新冠肺炎疫情对铁路客运量有短期负面影响,对铁路货运量的影响较小。
公路客货运输短期负面影响较大。公路运输这次受到的影响较大,与此次疫情涉及的范围较大有关,而且部分农村也出现疫情,导致县域城乡交通运输业受到影响。货运方面,在疫情暴发初期,除少数参与防疫和保通运输任务外的货运与物流企业外,其余基本停运,目前正在逐步恢复。
参考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疫情对公路运输造成较大负面影响,但持续时间较短。在公开防治阶段(2003年4月至6月),公路客运量、货运量分别同比降低22.7%、10.6%。极端情况下,公路客运量在5月同比降低39.9%,货运量同比降低21%。在“非典”疫情结束后的一个季度内(2003年7月至9月),公路客运量的同比降幅缩窄至1.9%,货运量同比则转正至2%。在2003年第四季度,公路运输出现明显补库存现象,公路客运量、货运量分别同比增长16.5%、11.2%。受低基数影响,2004年上半年,公路客运量、货运量分别同比增长20%、15.3%。2004年下半年,公路运输恢复常态,客运量、货运量实现同比增长3.6%、5.3%。
类比“非典”疫情期间公路运输影响情况,预计新冠肺炎疫情对公路客货运量均有短期负面影响。疫情结束后,公路运输可能出现短期补库存现象,随后恢复常态。
民航运输抗击疫情承压加大,运输量需等待疫情缓解后回升。民航运输是我国各种运输方式中处于快速增长期的一种运输方式,但由于民航运输对非正常事件或危机具有高度敏感性的特征,所以这次所受影响很大。
参考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旅客出行意愿低迷,预计新冠肺炎疫情将对民航旅客运输造成明显抑制,客座率与票价预计齐跌。在“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2003年第二季度,我国民航旅客周转量同比下滑47%,其中5月旅客周转量同比下降77%。
为做好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中国民航局要求,在1月28日零时前已购买机票、且乘机日期在此时限之后的民航旅客,可以免费办理退票,航空公司不得收取任何费用。再加上部分海外航空公司暂停往来中国航班,因此,民航运输在第一季度将明显承压。不过,民航出行需求存在刚性特征,预计在疫情缓解后,民航旅客增速将明显回升,并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态。
航运市场相对平淡。本次疫情暴发在春节假期期间,对航运的影响较小。截至1月30日,油运(BDTI)和干散(BDI)运费指数较1月23日,分别下跌9.5%和6.4%,符合预期。节后,伴随企业经营活动陆续恢复,进出口贸易活动逐步增加,运费通常在假期结束后逐步上涨。由于疫情导致企业延迟复工,预计节后运费上涨的时间也将相对延后。
春节假期,通常也是港口货物装卸需求较低的时期。疫情对港口经营业务影响有限。沿海港口主要从事进出口货物装卸业务,因客户群体全球化和装卸货种多元化,港口经营活动照常进行。本次疫情对全年港口吞吐量的影响,还需密切关注疫情发展和国际贸易是否被限制。
快递件量增速加快,电商产品种类逐步下沉。一方面,疫情加速电商消费和行业件量增加,邮政快递淡季件量表现超预期。1月24日至29日,全国邮政业揽收、投递包裹量同比分别增长77%、110%。另一方面,随着疫情的发展,消费者网购意愿明显提升,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网上购买,导致快消、生鲜等这些原来电商渗透率较低的产品发货量逐步提升。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电商消费将维持较强韧性。
强化危机管理 做好重点保障
健全行业突发危机管理机制。面对各种公共危机的强烈冲击,传统的单一强调防范运输安全的思维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实要求。建议以此次危机为契机,建立全国交通运输行业统一协调的突发危机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危机防范和管理意识,将突发性危机管理、运输安全管理一并纳入行业管理中。
要完善危机管理组织体系。建立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组织体系。明确应对各类危机时各部门职责和权力,构建起部门间的协调机制。通过建立专门性的危机管理协调机构,协调不同部门在危机管理中的功能,形成应对危机的综合能力。同时,交通运输部门在应对危机时的能力是有限的,在面对重大危机时,要加强与外部合作,建立外联组织体系,共同应对社会风险。
要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信息系统。建议建立高效、准确、及时的信息采集系统,设立权威、公开、迅速、统一的信息发布机制。通过建立信息统计、传输和处理系统,完善交通运输公共信息和信息披露机制,整合和协调危机管理行动,及时收集、传递和共享交通运输在危机时期的运力信息,提高公众对危机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公众控制危机的信心和决心。
建立危机管理资源保障体系。交通运输部门在应对公共危机时要发挥重要支持保障作用,需要保障大量人员、物资的运输。因此,有必要建立应对各种灾难和危机的专项基金和运力储备,编制相关目录,以利于资源调配。另外,还应加强交通运输危机管理方面的人力资源培养和训练。
建立交通运输行业重大风险防范机制。此次疫情的暴发及其影响之大,出乎意料。在当今危机频发的国际国内环境中,除了通过危机管理机制和法律规章来积极应对外,还应通过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最大限度化解危机造成的损失。
对旅客运输企业实行信贷优惠或税费减免,对城乡客运企业实行财政补贴。据初步统计,从1月26日至2月6日,全国客运班次与2019年同期相比下降93%,旅客发送量下降96%。此次疫情预计会造成90%的道路运输企业出现亏损,50%的客运企业短期内将遭遇现金流困难。为帮助这些企业渡过难关,建议通过相关政策对因疫情造成巨大损失的交通运输企业实行资质调整、信贷优惠、税费减免。同时,在受疫情影响比较严重的地区,建议地方政府在对影响程度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对城市公交、农村客运等城乡客运企业实行财政补贴。
加强对货运物流企业的关注。一方面,从需求端来看,疫情期间及之后的一段时间,居民流动性降低将导致支出水平下降,使总需求降低;从供给端来看,采取隔离、限制人员流动等措施降低了劳动效率。另一方面,疫情期间病毒感染风险增加,人员成本上升。因此,在疫情防控期间,要为承担重要物资和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货运车辆提供通行便利,保障货物物流服务体系稳定发展。
农村交通运输需要重点关注。此次疫情涉及面较广,部分农村地区已出现疫情。农村地区的交通运输防疫工作应重点关注。
加强农村交通运输防疫工作。我国部分地区农村客运站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尚缺少防疫设备与专业人员。建议针对农村地区的特殊情况,进一步加强对农村交通运输防疫工作的指导,完善相关设施设备,确保不留防疫死角。同时,密切关注农村疫情变化情况,保证城乡交通运输通道通畅,确保为病人、医生、公共服务等各类重点人员出入农村地区提供必要的出行保障。
保障“两通”目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战已经进入全力冲刺的收官之年,疫情增加了交通运输行业完成相关任务的难度。建议待疫情控制后,组织做好农村交通运输网络的保通保畅工作,及时调整“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工作的计划安排,加强对地方工作的督促指导,在做好防控疫情的同时,保证按时按质完成相关任务。
做好农产品供应、农业顺利生产的运输保障。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疫情防控期间农产品运输保障预案,加强农产品物资运输运力保障,适时进一步推进农村电商物流发展。另一方面,农业生产“一年之计在于春”“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疫情已经对农业农村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影响,建议关注春季农业物资运输保障工作,确保农业生产顺利进行。
(周一鸣系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姜彩良系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