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流行一个新词,新基建。相对于旧基建中以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为主的“铁公基”,新基建一般以科技、信息化以及增值服务设施为主,有专家表示,新基建的内涵主要是两条:一是连接,连接网络、平台;二是计算,包括算力、算法。连接是基础,计算是核心。
城市大脑、交通大脑、互联网+交通出行、智慧停车等,也都可以算做新基建,差不多整个智能交通行业都包含进去了,有点难以自圆其说。那么换个说法,智能交通系统在向智慧交通升级后,就可以称之为新基建,将以往不能联网的联网;前端以及后端超大规模不能智能分析的,升级算力后分析;以往计算不了的,加上云计算、各种算法之后再进行计算……
新基建在智能交通行业就这一个存在吗?肯定不是,还应包括一些新的技术和设备应用。
北斗卫星定位基准站/高精度地图
卫星定位基准站,可能多数智能交通人都不太了解,简单来说,就是帮助提升定位精度的基站。一般而言,我们的车载、智能手机以及其他设备直接接收卫星信号进行定位,精度一般在6米左右,若是受其他干扰,误差更大,而如果同时接收卫星信号和地面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发布的差分信息,定位精度将会提高到亚米级甚至厘米级、毫米级,这将为定位应用服务领域拓展出非常广的想象空间。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要求在智慧交通领域“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怎么应用?交通运输部2019年发布的《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交通运输成为北斗导航的民用主行业”,“加快北斗导航在自由流收费、自动驾驶、车路协同、海上搜救、港口自动化作业和集疏运调度等领域应用”。
中国移动1月3日发布了2019年高精度卫星定位基准站设备集采项目的中标结果,广州中海达卫星导航、上海司南卫星导航、广州南方测绘、北京北斗星通导航4家企业中标,采购数量为4400套,金额约3.4亿。
2019年11月,国家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全国一张网”的建设和运营方——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正式发布新一代时空服务器,代号“潜龙”。截至目前,国家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拥有2500多座北斗地基增强站。而千寻位置是2015年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与阿里巴巴共同出资20亿元人民币设立,2019年10月,千寻位置宣布完成10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由上海国际集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工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等领投。
地基增强站也就是卫星定位基准站,千寻位置最早布局,中移动看起来也想来分一杯羹,当然卫星定位基准站作为重要的国防、民用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只可能考虑大型国企央企,但应用市场非常广泛,不仅国防、交通,还有地理测绘、农业、城市规划、公路铁路规划设计、电力设施布设等等提供服务,市场想象空间巨大,基准站可以说是坐地分钱。
卫星定位系统在交通领域传统应用,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导航、定位;在运输监管领域,主要是营运车辆的联网联控,基于连续定位信息获得轨迹、速度等,来判断是否超速,是否疲劳驾驶以及是否闯禁行;以及其他需要定位、授时的电子设备。
但是高精度定位,还有更多的应用场景:在智能驾驶方面,配合高精度地图,至少是亚米级甚至厘米级定位,来完成车道级自动驾驶,已经在港口等场景落地;厘米级、毫米级定位,可用于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位移监测上,从而防范于未然……
在交通管控领域,在交通信号方面,亚米级定位,配合5G通信,可以更好的支持信号优先;也可用于AR立体防控,高新兴已经采用;也适合需要全域感知的应用场景,重点路段,重点路口,重点桥梁等,高精度定位和高精度地图必不可少,青岛交警采用高精度定位及地图,来实现主要干道的交通组织优化,也就是掌握全域的交通要素,车、路、交通设施等,据称每公里路段的高精度地图成本超过2万元。
北斗卫星定位基准站/高精度地图是新基建吗?ITS114认为,这就是新基建,而且是可以服务包括交通在内很多行业的基建设施。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