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中卫北斗科技有限公司

在线咨询
微信

微信扫一扫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信加好友

一文看尽SIM卡的前世今生,以及不得不说的vSIM(纯软虚拟卡)

发布时间:2018-07-23 17:00

在很多80、90后的记忆中,一张小小的SIM卡,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和女友羞涩的情话短信,第一份工资的到账通知,和爸妈的一次次通话记录,给BAT缴纳的“智商税”,一次次刷新快递详情的等待……甚至不敢想象,没有了它,生活会变成怎样。

 

不过,用了那么久的SIM卡,你真的懂它吗?今天咱们就来说说SIM卡的那点事儿。

 

什么是SIM卡?


简单来说,SIM卡就是一个遵循gsm 11.11协议的、加密存储固定数据、业务数据和用户数据,具备运算能力,可输出结果的芯片。当用户把SIM卡插入移动设备后,设备根据SIM卡的信息上报数据,运营商对信息进行鉴权,从而提供相应服务。那么,SIM卡内部是什么样子的呢?咱们来一探究竟。

参考资料: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67645634763988&wfr=spider&for=pc

 

如图所示,SIM卡内部有5个模块:CPU(8位,负责运算)、ROM(6~16k bit程序存储)、RAM(6~16k bit内存)、EEPROM(16~256k bit,数据存储)、通信单元。每一个模块各司其职,为设备的可靠通信提供保障。


参考资料:

https://blog.csdn.net/actual_/article/details/5321645

 

那么,SIM卡都储存了什么数据呢?一起来了解一下:

读表之后,可能有的童鞋还是不太理解IMSI和ICCID的区别,我来举个栗子:

“IMEI”是你的身份证号,“IMSI”是你的学号,“ICCID”是你的门禁卡卡号,“MISDN”是你的代号(9527是你的终生代号~)。

 

入学时,教务系统会给你分配一个唯一的代号(MSISDN)、学号(IMSI),门禁卡卡号(ICCID),三者互相绑定。


你在任何地方的刷卡行为,教务系统都能根据卡号(ICCID)反查找到你;其他不熟悉的你老师也可以根据你校服上的代号(MSISDN)快速找到你(所以不要没事儿去撩秋香哦)。


如果某天你的门禁卡丢失了,去教务处补卡。你的学号(IMSI)不变,但是门禁卡卡号(ICCID)会变(因为更换了新卡,而每个卡的ID都是不同的)。教务系统中,重新绑定你的学号(IMSI)和门禁卡卡号(ICCID),新的门禁卡生效,旧卡失效。


毕业后,你的学号(IMSI)、学号短号(MSISDN)、门禁卡卡号(ICCID)作废。


此过程中,你的身份证号(IMEI)都是始终不变的,伴随终生。

 

通过这个例子,相信大家对IMSI和ICCID等的关系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不过实际通信的场景,要比例子复杂得多。

 

通常情况下,只有用户在开卡时,才会使用到ICCID,其他场景不再使用该数据;通信时,设备使用KI加密后主动并上报IMSI等数据进行身份鉴权,鉴权成功后,ISP提供对应服务;补卡的时候,IMSI也会产生变化——不然会出现冲突,把另一个相同IMSI的设备踢下线。

为什么SIM卡有那么多规格?


N年前,iPhone4首次使用MicroSIM,大家才发现原来SIM卡可以变得那么小。为了能用上iPhone4,很多人还练就了一手剪卡绝技。

 

而两代后的iPhone5,使用了“更激进”的NanoSIM,更是让大家“惊叹不已”。然而,由于卡片太小,剪卡已经行不通了。还好恰逢4G时代,运营商免费给用户换卡,所以就都直接去营业厅换成NanoSIM啦。

不久的未来,iPhone X 2(暂定名)可能采用eSIM,连实体卡都没有了呢。

 

那么,为什么看似普普通通的SIM卡还有那么多规格?剪卡到底是怎么回事?且听我慢慢说来。

因为Mini-SIM的“留白”比较多,可以手工剪卡,使之成为Micro-SIM。但是Nano-SIM的体积很小,极容易误伤,导致设备不识别SIM卡。故此,不建议剪卡。

 

那么,什么是eSIM呢?实际上就是把卡体的塑料部分去掉,直接把SIM卡的芯片焊到PCB板子上,从而实现通信的一种方式。因为eSIM焊在板子上了,所以需要到运营商处“写号”(写入IMSI、KI等数据)才能使用。

 

华为watch, Apple Watch II、ticWatch等产品内置了eSIM,所以可以实现自主通信,或者使用中国移动提供的服务,自助实现一号多机。


参考资料:《中国移动 “一号双终端”业务启动 SIM卡会消失吗?》

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tech/732481.htm

 

为什么3G升4G要换卡?日后4G升5G是不是也要换卡?


为什么网络升级了,反而还需要用户换卡呢?毕竟换卡也是挺麻烦的一件事。实际上,这是LTE的鉴权方式变更造成的。

 

不过呢,各个运营商的网络制式不同,OTA卡、USIM卡的发卡情况也不同,所以有的运营商需要更换4G卡,有的不需要。不过为了KPI,所以基本上所有的运营商都让用户换卡了。

插卡不检卡


“明明已经把SIM卡插到板子上,怎么就没办法检测到卡呢?卡放到手机里都是好好的啊……”——对于这种情况,开发者应该认真阅读开发板的使用手册,根据开发板的说明正确用卡。通常,无法检测到卡大概率是因为把卡插反了;小概率是使用了物联网模块不支持的卡(如电信卡)造成的。

 

如果是偶发性的无法检测到卡,很有可能是接触不良导致的;此时应该认真检查卡体是否有形变,金属触点是否有锈痕,是否使用了不合适的卡托等。

 

为了方便大家排除故障,特列表格如下,方便大家有针对性地解决此类问题:

精确的流量统计


对于物联网应用而言,流量是相当“金贵”的。哪怕是一个设备每天多几百k的流量,几万个设备的小型应用,一个月也要多付出很多流量成本。那么开发者应该如何精确统计流量使用情况,将流量成本压缩到最低呢?

 

很多人都会,计算流量谁不会啊,用公式就行了:


单次流量 * 间隔时间 * 天 = 月流量

 

这个公式看起来很正确。但是,正是看起来的正确,才让很多人都陷入了误区——你无法精确计算每次握手的流量值,更无法预判在实际场景的流量消耗。设备的联网情况也是各异的,无法简单的套用公式求得精确解。

 

举例:某粒子第一纳秒以亚光速运动,其后收到碰撞静止,直到半衰期。那么此时不能说它半衰期前的平均速度是c/2,而是应该用宏观角度的“位移/时间”这种方式计算平均速度。

 

同理,计算流量,应该在多种场景计算平均值,而不是单纯的计算单次用量(计算用电量也是如此,而且还要考虑温度等多种因素)。譬如统计各种情况下的日、周流量,再扩大对应倍数,算的月流量(估)。

 

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从这个示例中可以看出,以不同情况下的日均值、周均值推算月流量近似。也就是说在这个情况下,每个月至少要保证单台设备有35 * 1.05 = 36.8M的流量,才能维持稳定通信。

 

有的童鞋可能会问,怎样才能减少流量消耗呢?改善信号(最大限度避免重连)、优化流程(减少不必要的通信)、动态调整心跳包间隔(根据实际场景代码自动调整心跳包间隔,而不是固定间隔心跳包)、压缩通信数据(删除不必要的通信信息,压缩数据),可以有效地减少流量消耗。

 

妈妈说,最重要的要放在最后压轴——vSIM,即虚拟SIM卡


上文说了那么多因为SIM卡问题导致不检卡、无法附着的情况。那么有没有办法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些问题呢?


先给大家讲一个关于SIM卡的趣闻小故事。


2017年4月,EkoLogiczna的成员在一只名为Kajtek的白鹳身上安装了GPS追踪器,希望可以监控到白鹳去往非洲的迁徙路线,以及白鹳的饮食习性。


白鹳是一种候鸟,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只鸟飞行了大约6000公里,EkoLogiczna也如愿收集到了想要的数据。


像许多其他在夏天在波兰筑巢的鹳一样,Kajtek也于2017年8月开始向南迁徙。但在今年2月,发生了一些奇怪的事情。


在从非洲返回波兰的途中,Kajtek到达了苏丹东部的青尼罗河谷,十天后,Kajteks的活动停止了。


观测员认为Kajtek可能已经死了,因为它已经“原因不明”地在该地区停留了两个多月,但在2018年4月26日,观测员再次收到了Kajtek的活动信号。


很奇怪的,信号在一个白天向候鸟迁徙的相反方向折回了25公里,随后彻底消失。


但那并不是故事的结局。上个月,EkoLogiczna在Kajtek的GPS追踪器上安装的SIM卡收到了话费账单,金额高达惊人的10000 PLN(波兰兹罗提,约人民币17520元)


啥情况?鸟打越洋电话了??


当然不会是鸟突然开始煲电话粥,真相很明显:有人拆下了Kajtek身上的追踪器,拔出了里面的SIM卡,插进了自己的手机,然后拨打了20个小时的电话。

EcoLogic将不得不支付这一天价话费账单。


近2w的话费!这太耸人听闻了!相当于小编我半个月工资呢(这个逼装的完美不?)!可是,如果使用实体卡,这种情况就无法避免,那么有没有什么方式可以用技术手段规避呢?

 

接下来,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出主角~~~

 

Duang~duang~duang~

 

Luat的拳头产品---vSIM

 

vSIM,即virtual-SIM,虚拟SIM卡技术。特指没有实体SIM卡,完全靠通信模块自身软硬件实现通信的方式。

 

拥有vSIM功能的通信模块,配合为vSIM特殊定制的底层软件,实现了内置加密存储数据(IMSI、KI等)。在登陆网络、鉴权、通信时,自动处理相应的逻辑,从而实现不需要实体SIM卡也能提供稳定的2G通信体验。

 

因为vSIM是使用了软件方式代替实体SIM卡,所以资费上,vSIM和实体SIM卡是完全相同的。随着提速降费的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流量费会更低。

 

因为不存在实体SIM卡,所以硬件上,也省去了卡座、卡托等成本,更方便布局,对于量产化是极大的优势。使用vSIM,开发者可以更专注于程序的编写。再也不用分心处理用户把SIM卡插反,接触不良等原因导致的通信异常问题啦。

 

可能很多小伙伴对vSIM并不了解,所以还是不太放心——毕竟SIM卡责任重大,如果vSIM出现问题导致设备频繁断联,甚至离线,这个锅可是背不起的。那么,vSIM体验是否和实体SIM卡一致?上层代码是否需要修改等等?在此小编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各位童鞋的请放心,vSIM的信号、通信体验和实体卡完全一样,甚至会更好;上层代码也不需要进行任何修改,既可体验vSIM。

 

也就是说,实体SIM卡能给你的体验,vSIM都有;而vSIM能带给你的便利,实体SIM卡永远做不到。


vSIM应运而生,顺应物联网IoT场景之需,节省空间,避免盗用,杜绝实体机因射频干扰而掉卡的顽疾。


vSIM代替实体SIM卡,是大势所趋。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

版权所有© 四川中卫北斗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14007264号-3    技术支持: 竹子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