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中卫北斗科技有限公司

在线咨询
微信

微信扫一扫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信加好友

李冬航:北斗产业发展与时空智能服务

发布时间:2018-06-27 15:50

6月22日,由中国公共安全杂志社、深圳市智能交通行业协会主办,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的大力支持的“CNSM车联网峰会暨第十三届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运营商大会”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聚力北斗导航,共享智能服务”。


卫星导航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李冬航发表了《北斗产业发展与时空智能服务》主题演讲。


以下为李冬航演讲内容,有删减。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好,再次在深圳这个论坛上跟大家见面,他一直在我想倡导时空信息技术,一直在一线研究我们的企业、产业,包括甲方,研究得非常多,可能见了很多需求、应用、产品,其实我发现大家根本不需要北斗,大家需要的是时空。真正来讲北斗没有刚需性,但是时间、空间是具有刚需性的,现在国家认为北斗在做升级跨越的时候,往什么方向走,无论是我们国家的北斗办,还是国家部委,包括军民融合,就是要往时空方面发展。所以真正形成智能是靠时空信息,而不是靠北斗。

(卫星导航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 李冬航)

在每年四五月份,卫星导航位置服务白皮书都会正式发布,这是国内各部委领导参考的重要数据源。2017年我国的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总产值达到了2550亿,今年我非常高兴跟真实的统计数据应和上了。这些数据覆盖了地理信息,包括信息产业,特别是卫星导航作为上中下游串联的技术采集设备。我们统计的是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不是纯北斗的数据。我们特别要谈出一个核心产值900亿,这个900亿的核心产值跟北斗比较相关,它包括芯片、软件、终端和导航数据,地理信息跟我们是严格区分的,地理信息是图数据,而导航数据,它是在发挥位置服务这一块的,包括在智能手机终端上,曾经这也是困惑了很长时间。


现在在卫星导航位置服务的范围内,比较大的一个趋势是做一个应用时空的融合,就是时间、空间的信息,不轮多高的北斗高精度,其实也是空间信息的高精度,包括时频信息的高精度。


从宏观形势而言,行业内的企业有1万多家,从业人数就是四五十万,还是中小企业为主,一个企业平均只有四五十人。从市场的情况而言也是一个融合发展,实际核心的观念是我们北斗的产业,只是以北斗为标签,但是并不是说就是有独立的北斗产业,它是融合的,它与移动通信各个方面都在融合,市场也是一个融合,市场上真需要北斗吗?只有军方需要北斗,真正市场上那些甲方提到的,他需要的是时空信息,需要的是时空技术,不是北斗。

我们把这个市场分为三大类,一是行业市场,我们谈智能交通,多的是跟行业和大众市场直接相关的,有很多在行业、交通、物流方面我们归为行业性质的,因为它是由政府性或者是集团出资买单的;二是大众市场,这是老百姓买单,比如说私家车用上这些功能;三是还有特殊市场,就是公安部门。


从行业市场上的所谓融合,就是跟现在的信息技术、信息化建设,包括交通部的两客一危联网联控,重点运营车辆之后,现在在推整个大交通信息化的北斗应用,就是把它的所有的路基设施全部都要应用上,这是交通部现在一个全新的概念。从电力和车船监控等等方面来讲,应该说也是一个融合的趋势,不存在某一个产品的终端,北斗终端就是纯北斗终端,我们在各种各样的行业应用上,包括用于公安,他们在检测的产品当中这不是北斗终端,这是一个行业应用终端,车务通、警务通、城管通,智能手机,它是一个终端,但是更多的是一个业务融合的手段。特殊市场来讲,像我们军警用、灾害用,包括军方用,未来军方采购北斗的时候,它不采购终端,它采购的是芯片,它要嵌入式的,大部分在行业市场采购北斗的时候可能也不是终端,可能是软件,终端已经融合到其它的一体化芯片等等方面。


从应用市场来讲,去年确实值得总结,是北斗系统开通5周年,到目前统计了真正国产北斗应用的群体,累计大概四五千万台套。未来不管是进口还是国产的,它一定是北斗兼容应用的,所以大家不用关心北斗应该用在什么地方,应该是在时空上的应用找商机。


到2020年,通过估算,当这个市场完全按年度的增长覆盖之后,整个的市场预期的规模2万亿可能都不止。但是北斗这个圈子的企业里面能从2万亿里面瓜分多大的比例呢?可能到2020年的时候,很多企业,甚至是做北斗芯片的企业,都已经不是在北斗这个圈,可能是在通讯那个圈,所以它真正走到的市场是一个万亿级市场的规模。目前来讲,定位导航的终端已经有1亿台以上,汽车后装市场在萎缩,这两年持续性的萎缩仍然保持了一个应用的规模,有700万台。前装确实增长很多,去年它的销售规模已经超过500万台套,大概91%、92%都是出自深圳的工厂,或者出自模块商和代工厂。


综合来看这个行业、这个产业,都已经是完全融合了。未来智能交通领域还仍然是北斗的一个主要领域,它的根本还是在时间和空间上拿到交通大数据,在交通领域里面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把基础设施里面动的东西和不动的东西用时空进行关联,这种关联对交通非常有用,现在很多专家在研究车路协同,其实车路协同的关键点就是拿路面的信息与动态的人进行时间、空间的关联。目前这种关联做得是比较简单的,只有当时空的信息达到一种非常智能和服务的端到端的时候,我们真正的智能交通才真正实现了。


车联网也是一个发展方向,车联网有很多企业,包括互联网上的巨头在这里做这样一个工作。目前北斗在车联网方面还是比较有优势的,很多企业已经深入切入到这个领域。在共享单车刚开始发展的时候,它的原生的点子就是利用定位,定位出现了这样一个新生态,出现这样一个商业奇迹,到后面可能还有一拨,怎么用定位的方式来管控他们,这就出现了用定位的方式,定位时间和空间,现在谈的是怎么圈定在一个区域,未来在这上面的商机无限,如果在这上面做,我觉得新的互联网的生意都会出现,智能穿戴的应用现在也有非常大的发展。

从区域来讲,现在几大区域的市场越来越成熟,而且基本上集中了行业内所有的资源。在这五大区域所产生的产值应该达到2550亿产值的80%,这样的趋势还会更加明显。区域的发展越来越集中,但同时来讲,它们目前都是在特色化发展,不像以前大家一提北斗,什么都要。国家现在也是在引导大家往特色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不要大而全,什么都干。


时代的升级跨越,就是怎么利用北斗作为一个有效的、免费的,或者是低成本的,而且快速可以快嵌入的时间、空间信息获取的传感器,来推进一个新时空服务体系的发展,当这种新时空的信息泛在化,包括结合物联网,全部跟时间、空间信息关联起来以后,你会发现可以提升很多服务的效果,智能和智慧化是通过这个方式来提升的。从目前我所知的国家北斗重大专项,发改委、财政部的专项,科技部、工信部有关电子发展类基金的项目来讲,它其实真正推进的也是在往时空信息应用方向,真正推北斗的现在见不到太多,除了国家重大专项以外,以前还投到关键的芯片,现在已经不往那上面走了,我们笼统地说,他们投的是北斗+或者时空+,再往后两三年可能真正国家这些立项就立的是时空项目,就是时间、空间信息应用的方向。现在是一个大应用的平台,国家一直强调的是各种资源的统筹,在时空这种状态下,也是各种技术的统筹,才能实现泛时空信息的服务名用。


李克强总理讲互联网+就是缩短时空距离,北斗+实际就是获取失控信息,我们也有别的方式获取失控信息,但是在时空信息方面,我们只有用北斗,也是基于这一点,国家在北斗上的战略是矢志不渝的,无论是一带一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领导都圈阅批示,确实领导认识到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上,你可以逃离技术,你逃离不了时间、空间,人都是活在时空内的。

产业发展,现在朝时空方向有几个特点或者是转变的趋势:

一是大数据平台,这可能有关联,也没关系,有关联就是我们这个圈子里一些龙头企业或者是技术团队来干,但是后面这些企业或者技术团队,可能会被其它的行业融合掉。


另外一个是产业园集聚发展,北斗产业园发展了这么多年,它的发展态势是在下降的,但是这几年又恢复了一些生机、特色。有些企业来北京北斗,结果北斗没发展起来,变成去搞智能交通、智能制造产业园,给北斗企业的提升更多,现在这些产业园有些不叫北斗产业园了,称为智能信息、智能制造产业园。


跨界融合的趋势也促进了资本的倾向性,我们这个圈里面有50几家上市公司,新三板有20几家,中小板上市的有20几家,他们现在通过资本也在往综合方向进军,所以跨界的趋势从前两年到这两年是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未来我们探讨的这样的领域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景气。从军民融合的专项和军民融合的政策,北斗肯定都是被覆盖的。一带一路是我们搭车的首选,我们走出去有北斗,有高铁,高铁走出去还有一定的困难,北斗覆盖是比较容易的。服务资源的开放方面,国家现在也是越来越强调,从条例的立法指导思想来讲,就是统筹资源,并且开放,包括国家测绘基础信息资源也要开放。


未来的方向确实还存在很多的挑战,这个行业的挑战还是从概念、思想、认识上的挑战,怎么实现这种时间、空间的应用?就是要提高,必须在现在发展的智能终端设备、各种信息设施里面要标配化,把卫星定位这样一个手段作为终端的标配化。另外一方面,往军民融合发展,这是一个发展的方向。


融合的产业,从空间一体化,基础设施国家规划就在一体化设计,我们发射任何一颗卫星,它是通、导、遥一体化的。北斗的发展从基础设施、地面的应用来讲,它也是一个完全的融合。


一带一路开拓新的市场商机。我们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有关发展规划的时候,谈到北斗应用肯定是一个板块,这个板块的关键词就是搭车,肯定不是北斗单独走出去,我们强调这个也没有用,还是搭车。


未来的应用前景是什么样的呢?我认为现在发展时空信息服务已经有一个基础了,而且这个基础是属于投资圈经常关心的,是不是已经到风口了,站上这个风口的条件是什么?第一是芯片提质增量,成本降低了,应用也小型化、标配化了。第二是高精度,我们创造了高精度的应用,实际上就是用了一块博通的芯片,那块芯片兼容了我们的北斗导航和GPS,提供了非常便利的解决方案,应该说从成本各方面已经具备条件了。精准服务的水平现在确实也是提高了,我们以前说不好用,10米、20米定位现在也可以解决的。


那么多数据都采集了有什么用呢?现在还有团队在研究大数据,包括我们互联网企业的云、端技术也已经成熟了,再大的数据我们几分钟都能处理出结果,但现在还没进入到挖掘时代,真正到挖掘时代,那是人工智能时代了,目前人工智能还在发展。泛在定位,现在定位是无处不在的。由此还是有很多市场发展方向的机会。比如时空获取,可以专门做如何把时空信息精准化,或者做服务,两者都赚钱,但是现在互联网企业已经在做服务了,我们用的手机地图、导航电子地图都是服务,室内定位还是一个空白点,人类一半时间或者一多半时间是在屋里活动,但是屋里没法定位,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可能是下一个商业奇迹。


 车联网技术是用多传感的技术实现全时空的感知,才能实现车与车人、车与车之间的联网,智能交通也是一样,用多传感器把各种信息在一个平台上串联,然后分析出来该怎么走,该干什么,有什么需求。车联网技术真正来讲就是用北斗+和时空+、互联网+解决智能交通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说我们解决道路拥堵,怎么去治理,怎么去管理停车,用这种高精度的技术,把这种时空信息与目前的身份识别、电子车牌结合起来,就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电子化,不用实体化的东西,这叫智能交通。


我们的交通拥堵,国际上也在发展,但是为什么没干呢?因为它的市场太小,比如说新加坡就想干,它全国也没多少车,它就没法投,中国有很大的市场,我们就可以投这一点。还有室内外一体化的应用,室内外最大的应用场景是解决车的问题,车在隧道里面就没法定位了。还有停车,现在很多立体停车场,进去就像迷宫一样,无法找到位置。这些问题是需要北斗吗?不是需要北斗,大家真正需要的是时间和空间。车路协同也一样是这样的概念。而时空服务体系就是利用互联网,解决人在各种应用方面的时间和空间之间的关联,例如,当你想出去买一个帽子的时候,只要告诉别人想买帽子,可能你楼下有一个新开的帽子店正在做优惠促销就精准推送到你了。具像化的时空服务,目前先解决的就是人车一体化,在大数据状态下实现一种智能或者是一种精准、智慧化的服务。


所以我认为不是说北斗不重要,而是北斗未来确实在融合的发展之下隐形化了,称之为北斗技术融为隐形的翅膀,腾飞是时空服务腾飞,是新时空服务体系在我们国家和商业机构的带动下,真正开创一个新的产业的未来,希望在未来几年我们深圳在开有关的大会的时候,我们就叫时空大会,我们无人机其实也是时空应用的一种,必须要用定位,所以应该是大家都融合到一起。谢谢大家。

   由于时间有限,若有不妥之处,请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

版权所有© 四川中卫北斗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14007264号-3    技术支持: 竹子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