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提出了建设交通强国的宏伟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交通运输工作的充分肯定和明确要求,使新时代的中国交通运输行业如沐春风。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坚持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公路水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维持高位增长,交通运输为促投资促消费稳增长注入强大动力,在经济新常态下,出色发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作用。
目前,广西公路总里程达到12.33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5259公里,覆盖所有地级市和89%的县级节点。国省干线公路总里程接近2万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比重为63.11%。农村公路总里程9.83万公里,建制村通畅率达99.8%,建制村通客车率达88%。北部湾港港口综合通过能力2.5亿吨、集装箱通过能力423万标箱,西江黄金水道港口综合通过能力1.1亿吨、集装箱通过能力184万标箱。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广西的“三大定位”新使命,为今后一段时间广西交通运输发展指明了方向。广西将按照建设交通强国的战略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推进“交通强区”建设,从“有”的基础向“好”的质效转变,从“大”的规模向“强”的构架迈进,奋力开启新时代“交通强区”新征程。
强公路
着力优化基础设施网络布局
推进高速公路建设“二次创业”。开展高速公路网规划修编,发挥广西对接东盟的区位优势,完善出区出边出海通道,形成市与市快速连接、市与县便捷连接、重要园区景区全覆盖的网络布局,到2030年建成“互联多区、汇聚核心、外通内畅、衔接充分、布局平衡、可靠高效”的高速公路网。
改造升级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提升连接城镇、口岸、省际通道以及产业资源聚集区等重要节点的干线公路技术等级,消除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的“瓶颈路段”和“断头路”。
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建制村通硬化路、窄路基路面公路拓宽改造、县乡联网路提级改造、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及危桥改造工程。支持贫困地区建设一批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打造“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
强水运
着力拓展沿海内河航运辐射能力
扩大北部湾沿海港口开放合作。围绕打造北部湾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和集装箱干线港,完善港口航线布局、集疏运体系,发展现代物流和航运服务功能,加快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大港。
提升西江黄金水道服务能力。打造“一干七支”航道网络,提升西江航道通过能力和通达范围,构建干支衔接的高等级航道网络。推进流域过船设施改扩建进程,加快形成与高等级航道相适应的枢纽过船设施系统。构建“三主四重”港口体系。重点建设南宁、贵港、梧州全国性主要港口,发展柳州、百色、来宾、崇左等地区性重要港口,形成分工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内河港口群。
强服务
着力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客运。在南宁、柳州、桂林等核心城市形成以轨道交通、BRT等为骨架,常规公交为主体的公共交通网络;在梧州、玉林、北海、贵港、钦州等中心城市加快完善常规公交网络,积极发展BRT、有轨电车;在以县城为主体的中小城市形成常规公共交通网。
完善城乡物流服务网络。加强城市配送中心建设,建立健全城市配送与车辆管理工作协作机制,推动县级物流中心、乡镇农村配送站、农村货运网点多级物流节点建设。发展先进运输组织方式。提高西江铁水、公水联运水平,推动沿海、沿边、沿江等主要枢纽节点滚装甩挂运输、跨境甩挂运输和网络化甩挂运输发展。
大力推广“交通+”模式。推动“交通+产业”“交通+乡村振兴”“交通+扶贫”“交通+园区”“交通+旅游”“交通+快递”“交通+金融”等的发展。
强科技
着力推动平安绿色智慧交通发展
加强平安交通建设。完善安全监管体系,推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推进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推动建立监管应急“一张网”,建立健全公路水路与其他运输方式、广西与周边省区交通运输应急联动机制,推动建立覆盖地级市的公路交通应急物资储备和救援中心体系。
推进绿色交通发展。建设一批公路、港口、航道、枢纽、城市交通等绿色交通项目,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环保运输车船。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和港口岸线资源,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争取将北部湾港、西江干线纳入全国船舶排放控制区,鼓励靠港船舶使用岸电,强化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
加快智慧交通建设。推广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广西交通运输大数据云计算中心、交通运输服务“一张网”和信息共享交换“一个平台”建设。推动高速公路实现ETC全覆盖、智能收费、无人收费,以及广西交通“一卡通”在公交车、轨道交通、水上公交、出租汽车、客运班车及高速公路通行费等领域的支付。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