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中卫北斗科技有限公司

在线咨询
微信

微信扫一扫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信加好友

卫星飞天 服务落地

发布时间:2018-05-03 17:55

据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司长、国家航天局新闻发言人李国平介绍,自2017年4月24日以来,我国航天实现宇航发射25次,将53颗卫星送入太空,空间科学、空间应用取得一批重大成果。

2017年4月,我国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发射升空,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完成交会对接、首次推进剂在轨补加等试验,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的收官之战圆满完成。
       

2017年4月,我国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实践十三号成功发射,通信容量超过我国已研制发射的通信卫星容量总和,将促进自主宽带卫星通信在高铁、船舶、飞机等移动载体以及企业联网、应急通信等领域的应用。
       

2017年6月,我国首颗硬X射线空间天文卫星“慧眼”成功发射,实现了我国在空间高能天体物理领域由地面观测向天地联合观测的跨越。在轨测试期间,“慧眼”成功监测到双中子星合并产生引力波事件,为全面理解该引力波事件和引力波闪的物理机制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7年11月,我国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了“北斗三号”第一、二颗北斗导航卫星。此次北斗三号组网星首次发射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启全球组网新时代,全面打开北斗应用推广与产业发展新局面,书写北斗国际合作新篇章。2018年1月,我国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北斗三号”第三、四颗北斗导航卫星。此次发射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18年首次发射,正式拉开新年度北斗高密度发射序幕。2018年2月,我国以“一箭双星”成功发射“北斗三号”第五、六颗北斗导航卫星,此次发射的北斗三号导航卫星上装载有新一代高精度铷原子钟,相比前代产品其体积更小,重量更轻,技术性能大幅提升。2018年3月,我国以“一箭双星”成功发射“北斗三号”第七、八颗北斗导航卫星,卫星已进入工作轨道运行平稳,后续将进行集成测试,并与此前发射的6颗北斗三号卫星进行组网运行。
       

2018年2月,“张衡一号”发射升空。该卫星主要用于地震前兆信息研究,为未来建立地震监测体系进行前期技术储备。
       

2018年3月,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首批业务化应用卫星高分一号“一箭三星”成功发射,为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监管再添“火眼金睛”。三颗卫星将与此前在轨运行的高分一号01星、今年拟发射的高分六号卫星组网运行,共同构建陆地资源调查监测业务卫星星座。
       

无论是高铁、飞机的上网服务,还是偏僻山村的远程通信;无论是远洋航行的导航定位,还是农林水文的监测分析,都离不开卫星技术的支持。超过200颗在轨卫星带来的海量空间信息,正加快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技术融合。“我国卫星应用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年均增长率超过20%,已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司长、国家航天局新闻发言人李国平说。
       

当你打开APP寻找共享单车时,“北斗”可能正在为你提供服务。目前,北京有数十万辆共享单车安装了北斗定位,即便在有建筑、大树遮挡的地带也能被精准定位。北斗还可满足共享单车电子围栏高精度化需求,为综合治理共享单车乱停乱放问题提供新手段。此外,上千万部智能手机、数百万辆汽车都有了“北斗”保驾护航。
       

当你在飞机、轮船上打开手机时,常常没有网络,这种局面很快就会改变。实践十三号卫星可以无缝实现“动中通”,为各类交通工具上的乘客联通世界。未来3年内,有关技术应用将部署在国内2400架民航客机上,让你的手机永远在服务区。
       

这些只是航天科技带来的诸多福利之一。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定位将在气象预报、环境监测、灾害应急指挥、自然资源调查、交通运输服务、农林面积监测、智慧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等多行业、跨区域实现综合运用,为公众提供越来越便捷的服务。截至2017年年底,高分专项部署了20余个行业应用示范系统建设,设立了30个省级数据与应用中心,我国民用遥感卫星数据分发量累计超过1000万景,卫星电视直播用户突破7000万。
       

在推动航天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方面,商业航天大有作为。国家航天局秘书长田玉龙曾做过一个比喻,如果说航天技术是一粒种子,那么开花结果还需要靠产业化应用。航天事业要走得更远、飞得更高、落得更实,就要打通高科技与经济社会的通道,相互支撑,因此商业航天意义重大。
       

当前,我国出现了不少从事商业火箭或商业卫星研制的公司。对于商业航天,我国的态度是四个字:鼓励,有序。李国平说,卫星应用产业的产值能达到整个卫星产业链产值的80%以上,我们鼓励社会资本充分投入到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等不同种类卫星应用中。目前,0.5米分辨率的遥感卫星已开始商业化运营。
       

“下一步在制定航天发展规划时,会将商业航天发展纳入进来统筹考虑。对于能够以商业方式开展的航天业务,政府将来会放开,从商业公司采购服务。对于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的运载火箭、发动机等航天业务,一定层面对商业公司给予鼓励支持,但是必须符合相关规定。”李国平说。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

版权所有© 四川中卫北斗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14007264号-3    技术支持: 竹子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