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中卫北斗科技有限公司

在线咨询
微信

微信扫一扫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信加好友

辣评-Weekly:中国将部署逾300颗卫星组成的全球卫星互联网系统;重新审视你的“系统工程”,SpaceX对系统工程的颠覆认知

发布时间:2018-03-05 14:01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正在部署一个低轨道通信卫星星座,计划在今年全面启动全球移动宽带卫星互联网系统建设。一期工程将建设54颗卫星,然后建设二期工程实现系统能力平滑过渡,卫星数量最终超过300颗。


建成后,它将成为全球无缝覆盖的空间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可以在深海大洋、南北两极、“一带一路”等区域实现宽带窄带相结合的通信保障能力,为地面固定、手持移动、车载、船载、机载等各类终端提供互联网传输服务。


该卫星互联网系统将实现六方面应用:

 智能终端通信,支持商业手机直接接入卫星星座,提供高清晰语音服务、微信等即时通信服务和电子邮件服务,可应用于科学考察、地质勘探、抢险救灾、应急保障等场景;


● 互联网接入,提供低延迟的数据服务能力,使用户享受到与地面网络近似的上网体验,可服务于野外作业、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市场;


● 物联网接入,服务于低能耗微型化物联网终端,面向环境监测、远洋物流、交通管理、危化品监控等产业需求,实现传统行业与信息产业的结合;


● 热点信息推送,利用卫星广域覆盖的特性实现文化宣传、灾害预警、天气播报、交通广播等信息的实时播发和推送;


● 导航增强,转发北斗卫星差分改正信息,为机载、车载定位终端提供更精准可靠的位置服务,满足无人驾驶、精准农业、无人机管控等需求;


● 航空航海监视,实现全球飞机、船舶的全周期跟踪,提供统计数据增值服务,提升全球交通运输能力的安全可靠性。



辣评:

从国家安全来说,低轨通信星座确实应该部署,这个俱乐部必须得有代表国家意志的声音,不能等到他国系统藉由先发优势笼络用户,这是最危险的。至于商业价值,参考北斗即可,战略支援用途。


新闻链接:

http://news.sina.com.cn/o/2018-03-02/doc-ifyrzinh1509839.shtml

2

寻找中国马斯克:

新经济红利开启中国商业航天元年


在过去的不到一个月内,美国企业SpaceX的重型猎鹰火箭与两枚Starlink试验卫星相继发射升空,近期频频在国内社交网络刷屏。同样是2018年伊始,长征十一号火箭同时搭载六枚卫星升空,中国火箭第一次实现纯商业发射。在多项利好消息的鼓动下,商业航天被各路资本看好。


国内航天企业、航天创业项目对技术和商业模式的探索,在很大程度上与 SpaceX探索的方向相类似。其主要逻辑包括两个关键点,一是低成本运作,SpaceX的主要策略是探索可回收技术与缩短发射周期降低成本。二是寻找蓝海市场,近期发射的重型猎鹰和Starlink均体现了这种逻辑。


国内有类似的探索。火箭发射方面,航天科技的长征系列与航天科工的快舟系列,均有低成本运作的探索,可重复使用火箭也在研制之中。卫星互联网方面,航天科技有类似Starlink的“鸿雁计划”,航天科工则有“虹云计划”。在中国的可重复使用火箭尚未诞生之际,中国火箭在低成本运作方面有实质性突破,这将成为2018年中国商业航天元年的重要看点。


2018年伊始,长征十一号火箭以“一箭六星”的方式将六枚卫星发射升空。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发射并没有承担某项国家任务,六枚卫星均是等待升空的商业卫星。这是中国火箭首次实现全部商业发射,六枚商业卫星“拼车”上天,此前基本是商业卫星搭载火箭剩余运能的“顺风车”。在实现零的突破后,中国商业发射在2018年进入“拼车”与“顺风车”并行的时代。此外,航天“国家队”还尝试通过寻找新的商业发射场来降低发射成本。


在航天“国家队”顺应需求加密发射服务之际,国内将继续有一批商业航天企业实现卫星在轨零的突破,同时有一批卫星应用企业实现可预期的扩展。由此,中国商业航天企业的技术将实现新的突破,成本进一步压低,商业航天取得实质性进展。


SpaceX与中国航天企业差别巨大,其主要区别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SpaceX之所以成功,关键原因在于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美国不仅有雄厚的航天工业基础,而且还有完善的商业航天市场。而中国早些年进行过一些国际商业发射的尝试,但并未形成成型的商业航天市场。


第二,SpaceX的发展依靠注资,而中国民营航天企业发展主要依靠融资。


在欧美国家在市场、技术占据优势的背景下,中国的商业航天市场有无自身独特优势?


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窗口,新经济、新业态的兴起,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均能酝酿出新的市场需求,而其中相当大部分适合商业航天开拓,这是美国市场所不具备的。


目前,国内航天创业项目已有不少探索,预计在2018年,国内商业航天领域将有更多将航天技术与新经济相结合的商业项目。中国要尽可能地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但中国商业航天从业者不仅要关心“谁的技术更先进”,更要回答“如何赢得市场”的现实问题。


辣评:

马斯克不是找出来的,是他用使命感烧钱烧出来的,包括自己全部身家;技术上走出了创新之路,也并不能下结论商业也同样成功了,毕竟据称刚刚实现盈亏平衡;而新经济的红利和商业航天真的有必然关系么?或者换句话说,是人类经济不行了,才会真的去考虑太空吧。


新闻链接: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8-02-27/doc-ifyrvaxf1336162.shtml

3

新征程,再发力: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推进商业航天发展


瞄准2018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将在商业航天的多个领域再发力,包括巴遥一号、亚太6C等卫星,鸿雁首发星、珞珈一号01星、全球变化科学实验卫星等国内商业发射任务,以及“长征快车”系列火箭提供的专业服务等。


鸿雁星座


由航天科技集团领导,长城公司与一院、五院等单位共同推出的全球低轨卫星星座通信系统——鸿雁星座于2016年11月珠海航展期间正式发布。


鸿雁星座由300余颗低轨道小卫星及全球数据业务处理中心组成,具有数据通信、导航增强等功能,可实现全天候、全时段以及在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实时双向通信能力,为用户提供全球无缝覆盖的数据通信和综合信息服务。据介绍,鸿雁星座工程共3期,将分步实施建设,最终形成全球低轨移动互联网卫星系统。


星座建成后,智能手机将直接进入卫星应用领域,支持用户从地面络切换到卫星网络,用户终端不变、体验不变,同时可提供两极地区空间网覆盖、全球通信服务保障、天基导航授时服务、航空航海监视和支持智能终端的互联网及物联服务,实现“用沟通连接万物、让全球永不失联”。


今年鸿雁星座首发星搭载的相关载荷具有在轨可重构技术,能够开展通信体制验证,实现小型终端联试联调、星地业务试运行,并对卫星测控运管系统进行验证。


长征快车


未来,航天科技集团将继续通过不断完善的“长征快车”系列火箭提供便捷、廉价的低轨道小型火箭发射服务。长十一火箭总指挥杨毅强介绍,今年长十一火箭计划执行“4+1”的发射计划,包括4次陆上发射和1次海上发射。其中,4次陆上发射均是面向民营卫星公司的“全商业”发射,满足小卫星的多样化发射需求;海上发射将是我国运载火箭的海上“首秀”,进军新的服务领域将进一步满足低倾角轨道卫星的发射需要,进一步提高火箭的任务适应性。


长十一火箭副总指挥金鑫介绍,今年上半年,长十一火箭还将为珠海欧比特公司提供“一箭五星”发射,完成一个轨道面卫星的组网,这将是长十一火箭首次为民营卫星公司开展组网发射服务。与此同时,随着今年年初“一箭六星”拉开了长十一火箭密集发射的序幕,火箭团队也在大力推进形成小卫星发射的规模经济。


为满足商业发射低成本、快速准备的市场要求,航天科技集团将致力于提供丰富多样的商业发射场解决方案。同时,航天科技集团还面向全球提供整星出口、发射服务、电信港建设、技术转让与培训、商遥数据出口、地面站建设、导航全球应用服务等商业航天全方位解决方案。


辣评:

无论是长11还是快舟系列,为商业航天提供的火箭并不缺。本质上是,国家队的火箭一直是都在等卫星,等商业星座的商业模式!国内那么多民营星座,如果找不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烧钱烧完了,故事编不下去了,商业发射还会有用户吗?还需要那么多的商业火箭?


新闻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zXOoEU8zHI6pyGySLhJ2vA


4

重新审视你的“系统工程”

SpaceX对系统工程的颠覆认知

作者 | 上海介方-许生


在最近猎鹰重型成功发射后,我一直苦苦思考:一个成立初只有几十个人,到2008年才500人,一直到现在有4000多人的民营公司,如何支撑起如此庞大的系统工程?要知道,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都有数十万计的人在庞大的、由政府直接干预的机构里从事着这样的事业。


那些曾经从教科书上、从专家的讲座里获得的“系统工程”种种教诲,有很大部分可能已经失效,或者需要我们重新审视。用埃隆马斯克的话说:“现在是21世纪!”


一、时代变了


SpaceX对系统工程的描述中,有一句提纲挈领的话值得深思:“A Traditional Discipline in a Non-traditional Organization”(新组织中的旧学科)。


马斯克一直对团队强调一个词,叫“21th Century Infrastructure”(21世纪基础设施)。有哪些?我们可以罗列一下:


新的沟通效率、新的资源获取效率、新的协作关系、新工具、新工艺、新技术,等等。


由于复杂系统是永恒存在的,所以这些新的东西不会否定“系统工程”这门学科的存在。所以,SpaceX颠覆的不是系统工程,而是传统系统工程中的诸多理念。


二、过度的“前期设计”


传统的系统工程告诉我们,在前期设计中暴露尽可能多的风险,以降低错误成本。这种教诲让我们现在很多大型项目在前期设计上大量地耗费时间和精力,以至于迟迟不去实践。我们越来越信奉“一次成功”这样的口号,这听起来很节约成本,然而在时间和人力可以与资本兑换的时代,在试错成本上,我们是否应该寻找新的平衡点?


SpaceX更强调每一次完整迭代之后产生的“经验”,他们认为,基于更先进的工具和更优化的供应链协作关系,这种走完多次“设计、开发、测试”流程所需要的成本已经大大低于上个世纪;而每一次完整迭代之后产生的经验,实际上是降低了项目的整体成本。


三、由需求层次驱动的迭代设计


在迭代设计中,我们强调快速将产品原型呈现给用户,然后再做迭代,这种迭代的目的是为了优化产品的需求。为了能够使用户提出更多的建议,我们在每一次迭代中往往倾向于尽可能挖掘原型的需求纵深,以尽可能减少迭代次数。


而SpaceX认为:迭代的核心目的是为了获取经验,根据人类认知的规律,需求纵深的挖掘应该在迭代的过程中进行,也就是“由需求层次驱动迭代”。


笔者的理解是:刚开始更关注上层关键需求,对于下层的需求,可以先不关注,先采用既有的或者是成本较低的方案实现,等上层的关键需求都实现之后,再将下层需求的实现进行逐步迭代。


四、实现低层次需求的能力


这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概念,我想重点说一下。


SpaceX的原文描述是:ability to trade lower level requirements,所以有技术类文章把它翻译成“交易低层次需求的能力”,并诠释为:与用户交易,劝说用户那些不重要的需求就放弃吧;与转包者交易,希望对方既快且经济地交出产品。笔者的理解是:一般总体单位只关注顶层需求(Level 2),对于低层次的Level 3和Level 4需求往往通过外协的方式进行分包;而SpaceX则不认同这一观点,要知道,一支火箭70%干重(硬件)的设备都是由SpaceX自己设计的。


显而易见的是,SpaceX把我们认为该给供应商的干的大部分活儿,自己都干完了。当然,他只是自己设计。


五、“创新力”与“规范、过程”之间的矛盾


在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中,管理者试图通过严格的规范和过程管理来实现对项目的控制。很多项目团队甚至大量引进制造型企业的一套过程管理方法。


SpaceX一直在寻求一种平衡,为了使团队保有创新能力,他们一直尝试着精简组织架构、省略更多的规范、去除不必要的过程管理,SpaceX将系统工程的管理建立在每个员工的“责任心”基础之上,这是SpaceX的核心理念,“想正确、高效地完成任务,任何现有的过程管理都无法取代责任心”。


这给管理提出一个新的要求,过去,我们从流水线上总结出“用制度替代人性”的管理要义;今天,在需要发挥每个人创新力的时代,我们是否应该反其道而行之,“用人性替代制度”?


实际上,上文提到的每一个点,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我们不确定SpaceX是如何具体实践这些理念的,但我们应该思考新的理念并且大胆实践。


辣评:

为了省成本快速上线,SpaceX也是拼了。好比软件开发,到底是用敏捷还是软件工程,项目规模固然是决定因素,商业模式或许才是关键吧?再说了,系统工程不是不敢拼人品,而是面对着复杂度这个天生魔怪,可靠性搞不好说颠覆就颠覆了。


新闻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77WIQdDgxS6GYyTgu4O6Q


5

日本向民间开放超小型卫星

释放项目,以降低费用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本月23日宣布,将把从国际空间站日本“希望”号实验舱释放超小型卫星的项目委托给民间。


据悉,作为向民间开放活用“希望”号开展项目的第一弹,相关机构已开始征集意向业主。将甄选1家或按各个项目选出数家企业,争取在2018年度内进行委托。


据JAXA介绍,需求调查、价格设定、合同等工作将委托给企业及大学。JAXA负责确认卫星的安全性及运送至“希望”号。征集截止日期为4月6日。


目前的释放费用按卫星大小,每颗需300万至1.04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8万至617万元)不等,目前期待发挥民间经验降低费用。为支援发展中国家宇宙开发而进行的无偿释放将继续由JAXA承担。


目前,空间站内仅有“希望”号配备可释放超小型卫星的装置,2012年起为日本国内外释放约200颗卫星。超小型卫星在地球观测和通信方面的用途受到关注,JAXA预计全球一年有200至300颗的释放需求。



辣评:

多年前日本的舱段就已经遇到了经费无以为继的问题,设想满满的科学实验柜,运行后项目很少。其实这是整个国际空间站的教训,以空间科学研究为运营目标,连带头大哥和土豪老二都扛不住如此高企没有回报的成本。因此,我国的空间站应尽早从运营体制和模式上开展商业化创新,引入社会资本多元力量联合开发运营,引领太空领域的军民融合。


友情链接:www.51carfi.com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

版权所有© 四川中卫北斗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14007264号-3    技术支持: 竹子建站